首页 | 部门概况 | 党建栏目 | 管理文件 | 招生信息 | 师范教育 | 下载专区 | 学校首页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公告与通知>>正文
 
网上公共选修课选课目录
2012-10-16 09:48     (点击: )

开课单位

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

课程编

D101

中文名称

追寻幸福:西方伦理史视角

课程学

2

授课对象

全体在校生

所属领域

D.自我与人生

教师姓名

韦正翔

职称

教授

视频课时

31课时

建议学时

3个月

课程简介:

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,然而仁者见仁,每个人的幸福观都各有千秋。 韦正翔 教授结合自身实践和多年生活经验,从西方伦理学的角度为我们阐释什么是幸福,幸福与伦理的关系,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幸福观又是什么,而我们的社会体系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。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,它与幸福存在何种关系,我们如何理解理性的幸福,秩序与幸福的关系是怎样的,这些平时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韦正翔 教授会带领我们一起寻求答案。在带领我们解读幸福的同时, 韦正翔 教授还为我们展示许多西方哲人,譬如柏拉图,亚里士多德、奥古斯丁、阿奎纳和康德等的幸福观。存在有理,幸福有根, 韦正翔 教授在阐释幸福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,引领我们学习萨特和他的存在主义,层层深入,受益颇丰。

任课教师简历:

韦正翔,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主要代表作有:《软和平:国际政治中的强权与道德》《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:全球伦理的圆桌模式构想》等。

课程大纲

引言

 

为什么很多人无法获得幸福和快乐

生命的内涵和特征

第一章 什么是幸福

 

公正无私是社会道德品质的核心

努力去获得幸福选择的能力——公正无私

幸福的内涵

幸福和需要的关系

v  生存的需要

v  自尊的需要

幸福与才华、道德的关系

幸福的定义

幸福的分类

v  神性的幸福

v  人性的幸福

第二章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

 

马克思的人生经历

马克思的基本思想

v  辩证法

v  物质秩序

v  劳动异化

v  物质秩序

v  上层建筑

 

第三章 社会体系与幸福

 

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,从而决定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幸福

社会期望对幸福感的影响

第四章 幸福与伦理

哲学、伦理学的概念

幸福和伦理的关系

道德与幸福和伦理的关系

v  人的社会行为要符合时代的伦理

v  道德是根据社会伦理规则划分的个人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

v  融入社会的伦理才能获得机会和幸福

 

 

第五章 西方伦理研究

 

古希腊时期的自然秩序哲学家

v  米利都学派——泰勒斯、阿拉克西曼德和阿拉克西米尼

v  毕达哥拉斯学派

v  变化的观点——赫拉克利特、巴门尼德、芝诺、恩陪多克里和阿拉克萨戈拉

v  原子论者——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

 

古希腊的善与真理

v  智者派或知识分子——普罗泰戈拉、高尔吉亚和斯拉西马库

v  苏格拉底——知识即是美德

 

柏拉图的思想发展

v  柏拉图——用数学来建构社会秩序

v  柏拉图的知识论——洞穴理论

v  柏拉图的形式或理念论

v  柏拉图的道德哲学

v 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

v  柏拉图的宇宙观

 

亚里士多德其人及其思想发展

v  亚里士多德——形式逻辑和科学独立

v  亚里士多德——对形而上学研究问题的界定

v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

v 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

 

奥古斯丁及其思想

v  圣奥古斯丁——信仰与理性的结合

v  圣奥古斯丁——人的知识

v  圣奥古斯丁——神创的世界

v  圣奥古斯丁的道德哲学

v  圣奥古斯丁的正义政治论

 

托马斯·阿奎那及其思想发展

第二章 托马斯·阿奎那主要成就——哲学基督教化

第三章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——5种证明

第四章 托马斯·阿奎那——上帝创世说

第五章 托马斯·阿奎那——道德和自然法

第六章 托马斯·阿奎那提出国家的概念

 

康德及其思想发展

v  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哥白尼式的革命

v  康德:理性思维的结构

v  康德的美学

 

存在主义和萨特

v  什么是存在主义

v  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

v  萨特的思想:存在先于本质

v  萨特的思想:个人的责任

v  萨特的思想:无人论和人的放弃

v  萨特的思想:偶然性、必然性和自由  

上一页 下一页 [1 2 3 4 5 6]
关闭窗口
热点关注

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  |  Copyright © 2010    津ICP备05003099号 津教备0044